清代民间流通多为一,二两碎银
发布时间:2017-8-1点击率:1837字体大小:小 中 大 从金银流通来说,明清时期,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仍是钱(铜钱),金银锭走的官商途径,一般有五两,十两,五十两之分“官途”很简单--为税赋徵收之用,由各地徵收最后汇入朝廷库房;“商道”--即商业交易之用,比如戳印各种商号银炉名字的商锭。
除却这两种,在市面流通的银子,多数是一两,二两重量的碎银,在当时有十两,二十两碎银子已是富贵之家,用今天的话来说至少是小康家庭。
再者,银子的密度小于金,比黄金要软,但影视剧中用牙咬以验真伪的办法行不通。事实上,想要花银子,先得验成色,再称重量,花起来也很复杂,破整的时候,商人们还要用大剪子剪,用小秤称过,类似楚国“郢爰”(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)的使用办法。
此外,在影视剧裡中,对于大贪官的塑造免不了各路人马找上门来,送金,送银,送奇珍异宝,金灿灿,白晃晃的“元宝”尤其令人印象深刻。
事实上,这样的场景值得商榷,以清朝为例子,所谓的金元宝,银元宝确实存在,但模样和电视剧中看到的元宝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来源:首席收藏
【免责声明】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中邮网网站无关,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中邮网网站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。本文仅供参考。